在1956年公布的仿制简化字方案中,
郭沫若先生就将原本的“國”字简化为“国”,
这是有内文含义的。
01
从“國”到“国”,不可忽视“玉”力量
中国是玉的国度,如果从兴隆洼文化出土的玉珏算起,那么中国有关玉的历史就已经延续了七八千年了。
从历朝历代出土的玉器文物,以及诗词歌赋等文化载体对玉的描述,不难看出玉或者玉器都始终与中华文明的发展主线紧密相扣。
“以玉事神”、“以玉载礼”、“以玉比德”,这些逐渐形成的文化体系皆对后世的文化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玉甚至还可以化解战争,象征着和平。《淮南子·原道训》有言“化干戈为玉帛”。
02
从“國”到“国”,体现人民当家做主
从国家角度来看,自夏启立国到清溥仪逊位,国之建立,始终属于“王朝”。
正如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的呐喊:“……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则无有也。……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
梁启超先生在《爱国论》中还说:“故吾国数千年来,常处于独立之势,吾民之称禹城也,谓之为天下,而不谓之为国。既无国矣,何爱之可云?”
辛亥革命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国”的主体实现了梁先生理想的“人民之公产也”。
也就是这样,从“國”简化为“国”,而不是“囯”,不仅体现出对天下和平的祝愿,更是体现出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
“玉”取代“戈”,
“化干戈为玉帛”——天下和平;
“玉”也取代了“王”,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
03
“国”中有“玉”,玉魂也是国魄
“国”中有玉,顺应了玉自古以来在人们心中神圣而美好的象征。玉色的美好一直照耀着人间,玉的君子品德也一直指引着人们。
屈原就有赞美和田玉的诗句:“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李白存世的所有诗歌中,包含玉的诗句就有300句之多,形容女子容颜“云卧游八极,玉颜已千霜”为玉颜,女子眼泪“狂风吹却妾心断,玉箸并堕菱花前”为玉箸,女子手为”玉手“,以及玉笛、玉瓶、玉鞍等。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
杜牧的“零叶翻红万树霜,玉莲开蕊暖泉香”;王安石的“玉斧修成宝月团,月边仍有女乘鸾”;黄庭坚的“泉响风摇苍玉佩,月高云插水晶梳”……
可见古人对玉的崇拜绵延了近万年,玉的文化价值已经浸润到祖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玉魂也是国魄。
时至今天,也仍有不下少数的人喜爱玉,会买玉器送给父母,送给儿女,送给亲朋好友,传达着一份尊敬、爱重、祝愿之情,以及一份满当当的心意。